知識改變命運

劉知行檔案

  • • 國內出生,4歲時隨父移居香港
  • • 入住馬可紀念之家及荷蘭宿舍
  • •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
  • • 已婚,育有3名孩子
  • • 現職家庭醫學專科醫生

 

眼前的劉知行,個子高,鋼條身型,相信與他16年的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有一定的關係,在短短兩小時的訪問中,看到的尚有鋼鐵一般的意志。

劉知行在國內出生,1979年移居香港,與其他新移民家庭一樣,父母兄弟分別居於香港及國內,只有四歲的知行隨父親來港。由於生活,知行的父親將他放在另一家庭寄養。不講不知,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香港有另類「寄養」服務,父母會將自己的孩子放在別人(與孩子沒有任何關係)的家庭寄養,有的是日托、有的則是寄宿待周末方回家,而知行就是後者。在寄養家一住就六年,亦因此與馬可紀念之家結下不解之緣。

惡夢的開始

「我想男孩子總是佻皮的,而頑皮的代價就是體罰。」由於照顧者對知行不時施加體罰,令小小人兒總是滿身瘀傷。年紀漸長,知行明白照顧者只是因為想體罰而體罰,一切是沒有原因的。即使知行多番向父親反映在寄養家被打及展示他的傷痕,他仍然無奈地繼續在照顧者的家生活,說穿了只因為知行的父親實在無力照顧年幼的他。

家對於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,不過在某些人心目中卻是遙不可及。「我常會問自己,我既有兄弟父母,為何我要獨個兒在這裡受痛苦?為何我不能跟兄弟二人一樣,可以在國內與母親愉快地生活?」知行的疑問是沒有答案的,所以只好默然接受。

「我記得小學時,老師要求我們作文,題目為『與父母在公園遊玩』。我跟老師說,我作不了,因為我從沒有試過跟父母往公園去。」沒有家的感覺令知行覺得失落,而長時間、無休止的虐打,令知行滿腦子「為什麼是我?」。由於遍體鱗傷及被打時的哭叫聲,令鄰居察覺及報警,在社工的協助下,知行終於在10歲時離開照顧者的家,遷入馬可紀念之家,開始他人生的另一頁。

通往快樂「馬可」的入口

「當我第一天步入馬可時,心裡就有一份無比的喜悅。地方及設施是多麼的寬敞和完備;小孩都是多麼的快樂地臉上掛著笑;跟我會面的院長也是多麼的親切友善啊!當天會面的內容還記憶猶新,院長要我面向著爸爸,並很認真地問我:『知行,跟爸爸說你長大後想作些什麼』。我其實不太清楚,但就輕輕的說了一句:『我想上大學去』。」

知識改變生活

一聽到知行是專科醫生,大家認定他自少必然名列前茅,原來初中年代的他,成績毫不突出,中一時更是全班倒數第三,只有中文及中史兩科合格,其餘均是滿江「紅」。原因十分簡單,就是在英文中學讀書的他,英文能力不足以應付全英語的課堂。「中一學期尾,看見自己的成績,就知道問題在於英文不好,若不正視它,日後未必難找到好工作,生活就只有更苦,所以我開始努力起來。」

「所以我凡遇有不明的英文生字,就會立即查字典、向他人求教;我選擇與成績優異的同學為伍,他們都樂意給我指導。漸漸我看到自己成績進步了,成功感及自信也自然地建立起來。」

合自己的讀書方法

知行的成績由最底處慢慢地升上中上位置,但真正的大躍進就數到升中五的那年暑假。「我的成績一直是平平穩穩,直到升中五的暑假,我為自已設計了一個頗有規律的溫習時間表,並按著它每天用上八小時去溫習 (中間還有休息、午睡和運動時間呢)。到中五開課時,也不知是什麼緣故,沒有半點吃力就能掌握課本內容,而最終中學會考亦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。」

整合知行成績出現突破的原因,從表面看來,是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了合自己的讀書方法,但內裡的主因是他的信念及意志。知行深深體會到,自己是沒法掌控過往的成長環境與際遇,唯一可做的是把握當下可以讀書的機會,盼望明天可以生活得更好。所以他一直堅持下去。

清晰的目標

原來一個信念,配合一個合宜的方法,可成就今日的「劉醫生」。「現時在宿舍居住的青少年,同樣成長於不理想的環境當中,只要不怨天不尤人,抱有目標、堅守信念,定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勝利點。在我而言,努力讀書像是我的成功之道,但其實不然,因為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。在朝著目標前進過程中,我獲得許多朋友的同行支持,也有不少長輩的提攜鼓勵,這並不是必然的事。要別人信任你,你就當做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。建立誠信遠比建立能力重要,這是我個人的深刻體會。不管你將來有什麼理想,今天就學做一個誠實可信的人,成功自然會找上你啊。」

從前,在書本上都有看到「定立目標,朝目標走去」,但是往往失敗者多,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?「我對於自己的目標很清晰,也很有火熱,就是渴望將來成功以後可建立起自己的快樂家庭。達至目標的路徑有很多,但看似最短距離的卻不一定是最快捷的,必須按自己的能力去選擇合適的道路。路途上還要多留意美好的事物,多結交善良的朋友,懷著輕鬆的心情就自然擁有輕快的腳步,不一會,目標也許就在你的下一個轉角處。」

馬可vs信仰

在馬可紀念之家生活過的孩子,無論時間長短,總是對馬可有莫名的感情,即使成年各有家庭,都會擠出時間聚舊。是什麼將他們連繫在一起?知行表示或許是在馬可開心的生活。「馬可有泳池、有球場,尚有無數的山頭可以探險及令人害怕的鬼故事。」

上世紀八十年代中,與馬可紀念之家毗鄰的一家,舉家引爆石油氣自殺,當時仍在馬可紀念之家居住的知行仍記得當晚的情境。「凌晨時份,突然有巨響把我叫醒,所有人都匆匆忙忙離開家舍疏散往鄰近的學校操場去。大家看著火光紅紅,原來是隔壁在燃燒,事後才知道有一家庭在引火自焚,大家都在害怕。往後日子,宿舍購買了那塊地並在該處興建了一所小教堂,命名為「露薏絲」屋,以紀念返回挪威生活的Auntie Lovise。」

 

這些一點一滴的往事,串連起馬可舊生,而信仰亦是一個連結。「當時在馬可工作的導師,如方SIR (方偉雄)和已故的莫SIR(莫桂培)是虔誠的基督徒,他們把屬靈的種子撒在孩子當中,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信仰。信仰的確是我生命的重要一環,除了給予我力量放下過去的哀傷,聖經的道理也教懂我做一個真誠守信的人。」

知行在本會50周年會慶上的感恩分享

身為專科醫生的劉知行,行醫16年中總有一些趣聞軼事。「成為醫生以來,最印像深的不是解剖、不是接觸死亡,而是我第一天的工作。當時我在內科病房實習,上午九時正式上班,下班時已時翌日下午五時,期間CALL機在響過不停,在連續地工作了12小時後才有數分鐘的寧靜來爬第一頓飯。頃刻間想到,原來一口飯是得來不易,心裡既激動又感恩,在醫院飯堂裡就禁不住掉下了男兒淚,那感覺至今仍歷歷在目。對於今天我所擁有的一切,我確實滿懷感恩。」

六十年前,憑藉戴大偉先生(Mr. David Taylor)的一顆熱心,創辦馬可紀念之家,繼而發展成今日的香港學生輔助會,除了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生活及住宿照顧服務,更秉承聖經的教誨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也不偏離」(箴言22:6)

(內容節錄自2017年1月 第28期 通訊)